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纪念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

永远怀念我的恩师李光博院士 —李院士学生罗礼智研究员在纪念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活动上的发言

文章来源:      作者:罗礼智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22-06-1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早上好!

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李光博先生的学生代表在此发言。我于1982年2月来到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成为了先生的第二名硕士生。从此,在先生的指引下,开启了与迁飞害虫作斗争的奋斗历程。从1982年到他1996年去世的14年间,虽然我们有聚有离,但先生对我的关心、帮助、指导和影响从没有中断过。他不仅是我的导师,他还把他经营了一辈子的迁飞害虫研究事业亲手传给了我。

先生是我科研事业的领路人。1989年9月,我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回所后,先生鼓励我积极申请项目,亲自帮我修改申请书,不离不弃,直至成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申请成功后,先生让我担任第二主持人,还为我成立了课题组,配置了助手,使我的科研生涯走上了正轨。李先生不仅用实际行动全力支持我的工作,而且每当我取得一点哪怕是很小的成绩时,他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春风暖意,直到今天仍记忆犹新。

先生对我的人生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李先生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人格魅力,始终影响着我、吸引着我,使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自然而然地做出抉择。1995年,当时我们一家三口在美国已经生活了一年多,我妻子已做好了攻读学位的准备,我也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做好了长居美国的准备。可是在1995年6月,我收到了先生的来信,他写到:“小罗,你不在,基金总结都写不出来了。”看到这句话,内心的矛盾和彷徨使我整整失眠了3天,思考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带上家眷于一个月后回到了先生身边。

先生对我的呵护就像父亲一样。在成家前,当我饿了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去先生家里蹭饭吃,而每当烦闷的时候,我就会带上香烟去找先生,跟他聊聊天,烦恼自然就没有了。我在国外学习工作期间,先生一直关心着我,除了平时的书信来往之外,逢年过节都会给我寄上一张贺卡,关爱之情,至今难于忘怀。

虽然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6年了,但他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我们一起在实验室工作,一起在他家中畅谈,他的音容笑貌犹如昨日。先生总是能像磁铁一样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工作,这不仅因为他拥有超强的智慧和能力,更因为他拥有宽广的胸襟,拥有高度尊重他人和他人劳动的崇高品德。从先生身上,我学到了做科研需要坚毅不拔、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敢吃螃蟹的精神,也学到了怎样做一名导师,怎样因势利导地发掘学生潜能,积极鼓励学生结合实际需求开创科研方向,更学到了如何诚恳、正直地做人做事。先生从来不唱高调,他那些貌似普通、实在的言行举止,始终透露出睿智的大师风范。先生对我的知遇之恩,终身铭记。

在参与编写《李光博院士百年诞辰纪念册》的这3个多月时间里,虽然有辛苦、有争论、有纠结,但对于我而言却是一段幸福的时光。我与84岁高龄的倪汉祥老师,与程登发老师、曹雅忠老师、院科技局原局长叶志华研究员以及所里许多年轻同志一起,重新回顾了先生一生的事迹和成就,缅怀先生高尚的人格情操,在老照片和老视频中重温先生的音容笑貌,我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在先生身边工作和学习的时光,有许多次我因为思念先生都流泪了。在此,我要感谢《纪念册》编委会所有成员的付出和贡献。这本纪念册虽然不厚,但却是沉甸甸的,它饱含着我们对先生永远的思念、感激和敬仰之情。

大家知道,我国是植物病虫害发生十分严重的国度,病虫危害造成的粮食产量损失通常在10%-30%左右,而在病虫猖獗成灾的年份或地区,产量损失会超过50%,甚至绝收。因此,我国解放前4亿人吃不饱、如今14亿人吃得好,粮食生产“18连丰”等奇迹的实现,离不开植物保护工作者的贡献!

作为一名植物保护专家,李光博院士为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以他的粘虫越冬迁飞规律为基础创建的“异地”测报技术和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每年为国家挽回了粮食损失25亿-35亿公斤。他所研究的蝗虫监测防治技术,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也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另外,他为害虫测报与防治学科、植物保护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也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作为李光博院士的学生,我想与大家共勉:希望通过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学习他坚持科学研究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密切关注重大病虫害发生为害规律的变化,采取一切科学有效的方法,减少病虫害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威胁及造成的产量损失,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衷心感谢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精心组织的“李光博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同时也感谢所领导给了我在此发言的机会!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