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

我所绿色防控技术成功走出国门,助力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

文章来源:国合处      作者:Admin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6-03-15

最近从依托我所的农业部-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第八届联合指导委员会年会上获悉,我所基于生物防治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IPM)走出国门,在东南亚及非洲推广应用并取得了可喜效果,助力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

3月2-4日,农业部-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联合指导委员会第八届年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在管理会议上,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唐盛尧对联合实验室2015年度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并对联合实验室更好聚焦与服务我国农业发展战略需求给予期望。他指出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大力提倡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防治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到2020年实现农药施用量零增长。因此,本届年会的召开意义重大。联合实验室应瞄准我国战略需求,制定好中期发展规划(2016-2020)及实施方案,力争建成一个世界级的植保绿色技术转让和生物防治研发合作平台。CABI资产部主任Ian Barry感谢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和植保所长期以来对联合实验室的大力支持,CABI对联合实验室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十分关注,要发挥CABI自身专长以及成员国的优势,促进联合实验室中期规划的实施。中国农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金轲代表吴孔明副院长对联合实验室的中期发展规划表示支持,希望联合实验室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在中国农科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的建设中作出贡献。

联合指导委员会听取了周雪平所长和Ulrich Kuhlmann博士共同汇报的联合实验室2015年工作和2016年工作计划及预算报告,对联合实验室工作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讨论了联合实验室中期战略发展规划等重要议题。

在技术咨询会议上,双方13位专家就“一带一路”植保国际联盟、湄公河次区域水稻和玉米IPM项目、卢旺达地下害虫综合治理、植物智慧(中国)、绿盲蝽生物防治、茶翅蝽与铃木氏果蝇的生物防治和提高生物农药防治蝗虫效率等项目进展及成效进行了汇报。联合实验室在加强南南合作、推进我所成熟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走出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第一、在老挝和缅甸成功进行了基于生物防治技术的水稻和玉米害虫IPM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利用我国赤眼蜂大规模饲养技术,在老挝和缅甸建立了14个赤眼蜂生产工厂,可覆盖水稻和玉米面积约1万公顷;新技术示范面积超过600公顷,累计为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1万余人次;第二、在卢旺达,我国地下害虫综合治理技术和昆虫病原线虫生产技术首次在东非地区得到成功改造并实施,建立了一个示范性昆虫病原线虫大规模生产工厂,在马铃薯、白菜和豆角等作物上进行了IPM技术示范,培训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以及农民80余人。以生物防治措施为主的IPM技术转移及推广应用,不仅使老挝、缅甸和卢旺达人民学习先进的植保技术、树立可持续防治理念、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而且密切了我所与CABI、湄公河流域和东非国家的合作关系,使我国在发展中国家植保技术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欧洲处王锦标处长,农业部科教司资源环境处曹子祎副处长,我所邱德文副所长、国际合作与研究生管理处陈巨莲处长、王立霞副处长,农业昆虫研究室王振营主任、侯茂林研究员,生物入侵研究室刘万学副主任、万方浩研究员、张桂芬研究员,植物病害研究室彭德良研究员,CABI成员国事务主任张巧巧博士、东亚中心主任张峰博士、瑞士Stefan Toepfer博士,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等领导与专家30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