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王锡锋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方荣祥院士研究团队和福建农林大学魏太云教授研究团队合作在植物病毒经卵传播机制方面取得新的研究进展。他们利用酵母双杂交、免疫荧光和RNAi等技术手段,以系统翔实的实验证据揭示了病毒巧妙地利用昆虫的卵黄蛋白原受体进入昆虫卵巢生殖区的滋养细胞中,再通过连接滋养细胞和卵母细胞的滋养丝进入到昆虫的卵母细胞中,最终侵染后代昆虫,为其他可卵传植物病毒的卵传途径提供重要理论启示和借鉴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院选SCI顶尖核心期刊《PLoS Pathogens》(科学公共图书馆 病原)2014年10卷3期上。
植物病毒大都由介体昆虫传播,该传播过程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即某种病毒只能由某种或某几种昆虫传播,而某种昆虫只能传播某种或某几种病毒。根据昆虫传播的特点又将传播分为非持久性、半持久性和持久性传播,其中持久性传播又分为增殖型和非增殖型。因此,介体昆虫在获毒和传毒过程中涉及病毒与介体昆虫的多种互作机制。 水稻条纹病毒(RSV)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该病毒由灰飞虱传播,病毒可在灰飞虱体内生存,繁殖并能经过昆虫卵传播至后代昆虫体内。一直以来对学术界对RSV如何进入卵并导致后代传毒等关键问题尚不清楚,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制定病毒控制的新策略。
该研究首先以酵母双杂筛库得到的介体灰飞虱卵黄蛋白原(Vg)部分序列为基础,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