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至14日,一场以“加强农药学科建设、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在贵州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研究中心携手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中心共同组织,旨在汇聚产学研智慧,加强农药学建设,推动农药科技创新,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13日,首场学术交流在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拉开帷幕。会议由贵州省植保所党委书记何永福研究员主持,贵州省农科院副院长何光前出席。何永福首先介绍了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基本情况与发展现状。董丰收研究员介绍了中国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学科建设及产业贡献情况。在学术报告环节,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专家团队分享了多项前沿研究成果。郑永权研究员探讨了农药应用风险识别,黄啟良研究员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流了“稻瘟酰胺在水稻叶面阻控稻瘟菌侵染致病关键环节的互作行为及调控机制”的写作心得,王秋霞研究员解析了连作障碍治理关键技术,崔丽研究员作了害虫抗性机制及抗药性治理机理等相关专题报告。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朱峰则详细介绍了国家农药风险监测中心(贵州)的建设进展及农药学科发展规划。与会专家围绕农药使用安全风险评估、贵州山地特色农业中的植保挑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经过充分交流,各方在除草剂后茬作物药害控制、土壤连作障碍治理、农药环境毒理研究等多个方向上达成重要共识,并计划开展实质性合作,以科技支撑贵州山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4日,交流活动移至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中心继续举行。中心主任李向阳带领与会专家参观了实验室,并介绍了中心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成果。董丰收研究员概要介绍了该所农药中心的研究概况。随后的学术报告中,杨代斌研究员介绍了植保无人机喷雾防除稻田杂草的减飘新技术,王培义教授分享了超分子化学在绿色新杀菌剂创制中的应用,穆博帅研究员报告了手性含氮与含氟农药优势骨架的构建及应用,伍星星教授则探讨了催化功能分子合成与新型农药活性骨架发掘。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也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对此次交流的高度重视。双方均明确表示,未来将在新农药创制、农药高效安全应用等关键领域深化合作,共同致力于提升我国农药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此次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三家科研单位在科研思路、技术方法和管理经验上的深度融合,也为进一步加强植物保护与农药学科建设、系统性提升农药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跨单位的协同创新,活动为推动农药科技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