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发展转基因技术是一条我们必须要走的路

     作者:Admin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0-06-10

标签:2010年《绿叶》第3期 吴孔明 分类:2010年文章

吴孔明

摘要:转基因只是一种技术,回答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首先要明确转的是什么基因。现在水稻转的BT基因,作为生物农药已经安全使用近70年了,它的杀虫机理很清楚,它产生的晶体蛋白只能和鳞翅目几种害虫中肠受体蛋白特异性结合,而与人体肠道上的组织不会发生作用。现在农业上病虫害的种类越来越多,发生范围越来越大,仅靠原来化学农药为主的技术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利用转基因技术可能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子。国家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等,也没有太多的选择。走得越早、走得越快,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对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就越主动。

一、转基因只是一个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我们可以先把一个大的背景聊一聊。转基因实际上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技术创新成果。无论是转基因水稻,或者其他转基因作物,它们都是现代科技手段下农作物品种选育的产物。
      对品种的选育,从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的时候就开始了,从以前的若干野生水果,到现在我们吃的各式各样的粮食作物,很多品种都是人类持续地从自然界中改良挑选出来的。一开始,我们挑一些大的、好的,然后通过杂交进行遗传选育,例如我们拿水稻品种跟野生稻去杂交,增加水稻的遗传资源,这些都是传统的育种方法。
      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末期的时候,分子生物学有了较大的突破。以前的杂交都是近缘杂交,你不可能让牛跟马杂交产生后代。后来发现生物的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科学家可以把那些表达性状非常清楚的基因弄出来,把它转到农作物里面去,这时我们叫它转基因农作物。实际上这个基因也是来源于生物,只不过来源于其他生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转基因作物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成果。
      一般民众不清楚什么是转基因。实际上转基因只是一个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既可以用这个技术生产出有问题的东西,也可以用这个技术生产出没有问题的东西。我们没法说转基因安全不安全,而只能说某个转基因产品安全不安全。比如我们发现了电,然后制造灯泡用来照明,这是安全的。但电还可以把人电死,这又是不完全的。电,其实是一种手段,是一个中性的东西,关键看用它来做什么。老百姓不清楚,总觉得吃了转基因食品,会不会在人身上变成什么东西。
      所以我想表达一个基本的观点,转基因是一种科技手段,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手段做出若干产品,有的安全,有的可能就不安全。若能利用这种技术生产一些我们认为安全的东西,不仅可以满足社会需要,还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我们知道有些蛋白有毒,如果将这个东西转到作物中,让人去吃,那肯定不行。但我们也肯定有些东西本身是安全的,人吃了之后,没有副作用。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它的安全性做一个评估,通过国家的相关规定、标准,然后再往市场上走。
      所以要回答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首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你转的是一个什么基因?即源头不在转基因技术上,而是在所转的基因上面。我们所转的这个基因,按照我们现有的科学,按照国内外的安全标准,它是不是安全的?国家其实对食品是有一个定义的,什么东西叫食品,在什么情况下能吃,什么情况下不能吃,国内外对食品都有一系列的标准,我们只要拿这个标准去检验就可以判断食品的安全性。

二、转BT①基因水稻的安全性问题

      我们国家过去批准的转基因农作物主要是棉花,棉花转的是BT的基因。我先介绍一下BT转基因的背景。在整个生物圈中,很多因子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在食物链中,那些危害作物的昆虫,有它的天敌。大约是100年前,在德国苏云金小镇的一个磨房里,人们发现一些昆虫死了,他们将这些昆虫弄到实验室里研究,发现它们体内有一种细菌。然后科学家把这些细菌接种到其他昆虫身上,结果也死了。后来科学家把这个细菌命名苏云金杆菌,英文名简称BT。这个杆菌后来作为一种生物农药来使用,在世界各地建了很多BT工厂,虫子吃了BT后就死了。
      昆虫吃了BT为什么会死亡呢?后来,科学家发现这个细菌里面可以产生一种晶体蛋白,这个蛋白到昆虫体内,与昆虫肠子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导致肠壁弥漫穿孔。虫子体内就是一根肠道,肠子穿孔,吃的东西就流到肠外体液中,得败血症,最后就死亡。但苏云金杆菌有很多亚种,有很多株系,每个株系只对一种、或某几种昆虫有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彼此之间特异性非常强。
      在我们国家,BT已经用了很多年,像我1980年代参加工作的时候,一直都在用BT。但实际使用中BT的效果很不稳定,它毕竟是一种生物,往农作物上一喷,一刮风下雨就冲没了,或者太阳的紫外线一照射也就死了,所以一直很难大规模使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科学家就将BT控制产生这种蛋白的基因研究出来了,以后可以直接利用这些基因培育出能够杀死虫子的蛋白。这就意味着,以前我们是建工厂,生产细菌,完了做成一小瓶一小瓶的,让农民去用。现在,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成熟,我们可以把那一小片杀虫基因弄出来,把它转到农作物中去,这样就可以产生BT棉花,BT玉米,BT马铃薯,BT水稻。BT到现在为止已经发现了400多个基因,每个基因表达一种蛋白,这种蛋白只对某一种或某几种昆虫有效,因此,人类利用BT基因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对于一些人十分顾忌BT基因的安全问题,应该如何看?首先,BT在世界上以农药的形式已经使用近70年了。其次,BT杀虫的机理已经非常清楚,它的蛋白质只和昆虫特异性受体蛋白结合,这种蛋白吃到你体内,在胃里迅速降解,变成氨基酸,被人体消化吸收。即使进入肠道也和你的肠子上的蛋白结合不了。所有这些在科学机理上已经非常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只是转BT,而不是转其他的,比如将蝎子毒素基因转到棉花里面,虽然这样做也能杀虫,但我相信农业部不可能批准它的商业化种植。因为你光以杀虫为目的,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如何?但是BT不一样。所以在这么一个背景下,按照国际上的食品标准,以及国内的食品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确认安全,我们才会去推广转BT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
      有人可能会质疑,安全评估中,你这个小白鼠试验只做了这么短的时间,能说明问题吗?说不定转基因食品吃上个三四代人才会发现问题呢?
      其实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通过一些模型、通过一些指标来判断的。选择什么样的指标、选择什么样的动物,来进行食品安全试验,我觉得我们国家在食品检验方面,某种意义上已经和国际接轨了。这里不仅仅是小白鼠吃几十天的问题,小白鼠肯定要吃,这里还有很多其它标准。我不研究这块,不好去评价,但我反过来问,你质疑这个东西两代以后、三代以后行不行,是不是为了要证明这一点,先让我们吃上几代人,再来推广呢?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产品层出不穷,我们是不是对这些技术的安全性都需要试用几代人?比如说,我现在手头这个手机,手机有辐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个手机通过评价了,是可以安全使用的。如果按照你的那个逻辑,是不是我也可以问,人使用手机50年后会不会出问题?是不是需要先找几代人试验50年然后再去推广?一样的道理嘛。如果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失去许多发展的机会。
      转基因这东西,美国人已经种了十来年了,也吃了十来年了。如果说美国人像中国一样吃水稻,那我相信美国人早就种了。水稻主要在亚洲,这方面基本没有人弄。伊朗早几年前就弄了,但伊朗影响不大,全国也就那几万亩水稻。所以,亚洲水稻还是要看中国或印度。相对于其他亚洲国家,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所以我们必须走在前面。其实,现在国内,我们已经在吃很多转基因食品了,我们国家每年消费75的大豆(4000万吨)都是从南美、北美进口的,这些大豆基本上都是转基因大豆。这些大豆在国外也都种十多年了。我们大家也都吃了这么多年了,也没有听到说谁谁就有问题了啊。在美国,大豆转基因批了,小麦批了,马铃薯、玉米、水稻也批了,基本上人可以吃的东西都批准了。如果说美国人把这个东西都给动物吃,那美国人吃什么啊?这些吃了转基因的动物最后不也是流到人的身体中吗,整个食物链最后还是连在一块的。

三、技术专利与专家的独立性

      很多人说我国转基因技术研发中,用了很多国外的专利技术,质疑国内是否要对某些跨国公司交种子税等。我觉得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我了解的情况是转基因水稻,没有对国外申请人在中国的有效专利造成侵权
      现在什么人最关心专利侵权?专利持有人最关心。但是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哪个公司、哪个人说咱们侵犯了他的专利。你看咱们中国的转基因棉花已经种了十几年了,却从来没有一个外国人跑来说,你这个地方侵犯了我的权利,你得赔!你不能说,这个东西我们不能商业化,商业化就是侵外国人的权了。外国人自己都没有喊,我们在这里喊什么呢?
      有人可能会想,国外的人比较阴险,刚开始不收专利费,等你铺开后,再来讹诈你,让你交钱。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么看,我们研究转基因水稻,实际拿出成果是在1997年、1998年,到现在已经过了12年。而专利在国际上的保护期限也就20年,即使咱们的研发涉及到别人的专利,在这么长一个时间跨度中,也超过了专利保护期。收取专利费,从何谈起呢?我们现在有很多其他的东西,例如汽车,有多少技术是我们发明的啊?例如农药,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农药生产国,去看看有几个农药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专利?但我们在国外的专利有效期过去后生产农药,还成为世界第一大农药出口国,也没有哪个公司跑到我们这里来说我们侵它的权啊。为什么呢?我们生产的这些东西都是专利过期的东西,20年保护期早过了,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还有人会认为,现在转基因方面的专家和一些跨国公司或者某某基金会都是一伙的,他们之间有莫大的关联关系,因此对于这些专家的独立性应予以质疑,他们是出于个人私利来推动转基因产业化。其实这种想法过于上纲上线了。
      中国顶尖的科学家一定是站在一个世界平台上来开展研究工作的,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他工作的性质、内容,使得他不可能不跟国外发生一定的联系。你看,我们国家在科研方面还花了很多钱送我们这些科学家到国外去,与别人建立研究合作关系,这些都是正常的科学交往。你现在不能拿科学家跟外国有交往关系,就把他们说成卖国贼、汉奸了。比如说这个转基因水稻,张启发院士是给哪个国家干的?最后收益归哪个国家了?或者说是归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一些人没有把这些事情搞清楚。
      网上还提到我了,说我跟洛克菲勒基金会、跟美国农业部(USDA)有不浅的关系。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把这些东西捣鼓出来的,我自己都快忘了。以前我是和USDA有过一个合作,这个合作是个什么东西呢?中国大豆蚜虫,或者说亚洲的大豆蚜虫,跑到美国去了,怎么跑去的不清楚。以前大豆起源于中国嘛,美国人把大豆引种了,但是当时大豆蚜虫没过去,后来大豆蚜虫也过去了,并且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非常大。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时候两国政府间签订一个协议,由我们与美国农业部下属单位成立一个害虫生物防治联合实验室,即两个国家在害虫防治方面展开一些合作。可以说这个东西跟转基因一点边都不沾。后来洛克菲勒基金给了一个小项目,请我们围绕转基因棉花的害虫防治方面进行一个综述,这些东西不存在问题,都是公开、透明的。这个事情不是走的私人程序,而是通过我们农科院官方正式联系的。现在有人把这件事情挂到网上去,把这说成受帝国主义资助,来窃取某某机密等。我们是做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的,专门研究植物保护,更多的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从社会公益的角度,为国家农业生产管理提供一些对策,这其中不存在个人的利益关系。但是,现在这些都搅和到一块去了,包装包装就挂到网上去,其实就是这么个事情。

四、走农药为主的路子,农业难以持续发展

      现在在病虫害防治上,我们的主要手段就是农药。我在网上看到,武汉检测出海南岛的豇豆里面有甲胺磷、水胺硫磷等高毒农药,并规定三个月不准从海南岛进口豇豆。但是有没有人想过,病虫害不用农药怎么解决呢?
      现在大家都能吃到很多反季节的新鲜蔬菜,到超市里一看,很多东西应有尽有。一直到东北、新疆,温室大棚里种满了各种新鲜水果。但是这种反季节、反地域种植也带了很多问题。过去,南方的虫子就呆在南方,北方太冷了,北方的很多虫子冬天一冻就死了。但是现在北方也种南方的东西,原来只能分布在长江以南的虫子现在已经遍布整个北方地区。由于环保和食品安全的要求,现在我们不能使用高毒农药了,而且要求农药使用量必须越来越少,然而病虫害的种类却越来越多,发生范围越来越大,整个产业还能支撑下去吗?
      以水稻为例,我们现在每年大概要种四亿多亩水稻,水稻的害虫种类有很多且变得越来越严重,其中主要是螟蛾科害虫,二化螟,三化螟等,它们都在稻茬子里越冬。以前我们国家比较穷,都是农民自己用镰刀去割,人工割的时候,稻茬子比较贴近地皮,因为农民把稻草割回去晒干还有其他用处。这样的做法基本上把虫子都割走了。另一方面,冬天农民没什么事,就来冬耕,把田里灌上水,再翻耕一次,冬耕冬灌,这样害虫发生的范围、频率都要小很多。但是现在我们遇到了问题,农业正朝着机械化方向发展,用机械割稻,因为地不平,得把坑坑洼洼的地皮因素考虑进去,因此机械割不可能紧贴着地皮,必须留出一定的高度来,这样在稻茬里面越冬的虫子就比原来多了。同时,现在很多农民大部分都到城里务工,家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小孩,冬天也不去翻耕土地了。这样一来,水稻鳞翅目虫害在我国大面积发生,并且越来越严重。如果说,我们要防治,那就只有靠打药。算一算吧,四亿亩水稻,就算一年发生一亿亩,打1-2次药,每亩按最便宜的单价10块、20块算,那一次药10亿、20亿就出去了。同时这个农药打下去,还存在大米中残留的问题,流到环境中,还会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
     很明显,传统的农药杀虫技术已经不足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必须找到新的技术手段来突破。现在科学家把BT转到水稻,虫子吃了就死了,也不用打农药。如果BT水稻能得到大规模地种植,可以预计对降低防治成本、提高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都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这项工作,我们的科学家已经辛辛苦苦做了近20年了,前10年,将这个产品研究出来,后10年由方方面面的专家、检测机构来检测、评价,同时我们生产上又有很大需求,假如你是决策者,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一代人30年,是不是要让这东西再吃上几代人,再过一百年后,看看中华民族有几个人吃出问题,再来决策呢?科学机理上这东西是非常清楚的。通过使用一个我们已经评定为安全的东西来替代过去的化学农药,这可能是解决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的一条没有其它选择的、必须走的路子。你走得越早、走得越快,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对于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越主动。

五、国家的战略高度: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有人认为科研可以与产业化分开,商业化对于研发技术等没有太大作用。我认为这种说法讲不通。
      自主创新得有一个环境来推动啊。任何一项科研项目总得有个目的,总是得有一个动力,这个动力来自什么地方?例如,我们现在做这个转基因技术研究,肯定是为了解决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需求,如果没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国家是一分钱也不会朝这个方向投的,这些钱都是老百姓的纳税钱,国家的血汗钱。现在它投钱搞这方面研究,是需要科技进步来支撑整个国家的发展。它立项以后,就是要起到解决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的重要作用。最后转基因这个东西能不能做起来,能不能做大,不仅取决于国家的扶持,还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按照你的说法,现在把两头都割裂开了,那可能做好吗?市场的强大需求是源头,如果没有商业化,谁来出钱啊?
      细看近几年的中央文件,我们会发现国家对转基因技术这件事情还是非常重视的。国家是从一种较高的战略高度,来看转基因技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
      中央提出要建一个创新型国家,非常清楚,一个重大技术的创新很可能就可以开辟出一个新的产业来,以此来引领整个国家前进的方向。谁有创新,谁就能启动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我觉得这是中央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在技术上一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反正在别人后面也不构成威胁,专利上、知识产权上的若干搭便车、搞擦边球的事情也没人管。但是你一旦发展起来以后,国际游戏规则得遵守啊,还像以前那样迟早行不通。到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大力的自主创新,整个国民经济要发展就很难。
      我们过去谈农业,大家觉得它非常原始,祖祖辈辈都那样,把种子往地上一撒,有虫子就打打药,缺水就浇浇水,缺肥就施施肥。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饭。后来,毛主席说了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②,分成八个不同的工作,让不同的人去干这些事。但是现在到什么程度了?现在科学技术已经能够将这八个方面的东西集成到一颗小小的种子上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我们现在的电视机、电冰箱重量是越来越轻了,原来可是又厚又大又重,对吧?那个大哥大,你说现在还有市场吗?农业现在也在科技集约化,防止害虫的,科学家给它弄个杀虫基因;抗旱的,再弄一个抗旱基因。其实质就是把各种技术都融到了一颗种子里。
      所以我觉得中央是在一个非常高的战略高度,来推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工作。中央不能和我们一样,它必须跨时代地去看问题。如果说我也是个普通老百姓,不了解这其中的缘由,我也会说,你这个东西弄来干啥?咱也没有吃过,会不会有问题?吃个几代人会不会得什么病?大家已经吃的很好了,没有必要去弄些新东西引起大家的争议。但从一个国家层面应该看到的问题是,经济在发展,土地却越来越少了,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却在增加,同时大家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在提高。你拿钱买,谁卖给你啊?你看我们现在缺什么,什么东西就在国际市场上暴涨。铁矿石不是这样吗?我们是一个大国,我们面临的资源的约束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我们的粮食出问题了,那是要死人的,这个性质与缺少铁矿石还不一样。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们国家应该要抓住这个机会,我们并没有太多时间去等了,我们也没有太多的路供选择。说实话,转基因这个问题,大家都非常关注,这也是一件好事。如果一件事情大家都不关注了,例如像中国足球一样,大家都不愿意提了,这也不好。从创新型国家的角度再回到这些转基因产品上,其实这些产品只是一小块东西,它们背后所隐藏的那才是决定未来几十年发展方向的东西。
      我觉得,普通民众不清楚这方面的事情是十分正常的,尤其像三聚氰胺这些问题发生后,民众对食品安全信心不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件事情,我们要和公众交流沟通。媒体报道不要走极端,不要好就好的一塌糊涂,坏就是问题一大堆。最好还是理性地、科学地看待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邓守亮*)

●吴孔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① Bt,苏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简称。

② 土,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肥,合理施肥;水,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种,培育和推广良种;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管,田间管理;工,工具改革。

* 本文据邓守亮访谈录音编辑而成,经作者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