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新京报]二十大报告解读|面对外来物种侵害 应怎样防治

文章来源:新京报      作者:周怀宗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22-10-20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是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的一部分,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包括很多方面,如导致农林牧渔等产业减产减收。

鳄雀鳝、草地贪夜蛾、红火蚁……随着更加频繁和密集的人类活动,外来物种造成入侵危害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看得见的生物、看不见的微生物,给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物多样性等均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近两年,我国先后通过实施了《生物安全法》《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等,以应对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侵害。农业农村部牵头于今年启动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以期摸清底数,研判风险,促进防控。在未来,如何更进一步加强外来入侵物种侵害的防控?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万学。

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是生物安全的一部分

新京报: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屡屡引发普遍关注,物种入侵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危害?

刘万学: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是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的一部分,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包括很多方面,如导致农林牧渔等产业减产减收。像2019年入侵的草地贪夜蛾,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迁飞性重大农业害虫,原产于美洲地区,2016年在非洲尼日利亚等国暴发并对玉米造成严重危害,2018年入侵印度等亚洲国家,2019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地区;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草地贪夜蛾随后已扩散至我国27个省份,对我国玉米产业造成严重威胁。外来物种入侵还可能给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威胁,如前一段时间关注度很高的鳄雀鳝,因为在我国自然界没有天敌,可能给自然水域生态系统、渔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此外,物种入侵还可能影响到国际贸易、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比如防治外来入侵物种,往往要用到化学防治的方法,会增加农药的使用量,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此外,通过贸易传入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也可能影响到农产品进出口。


广州番禺区老渔友自珠江钓起后养了15年的鳄雀鳝。资料图

新京报:外来物种入侵是否也可能给人类本身造成威胁?

刘万学:一些外来入侵物种,确实可以威胁人类健康,如豚草,一旦发生,不仅会侵占其它本地植物和作物的生存空间,它的花粉还可能造成人类花粉过敏,且难以治愈。再如长刺蒺藜草,它生命力非常强,繁殖扩散速度快,不仅与其它植物和草地牧草争夺光、水、肥,抑制其它植物的生长;它的果实有刺,对畜牧都会造成危害。再比如红火蚁,被全球公认为百种最具危险入侵物种之一,取食农林作物种子、果实及根系,筑巢会引起电线短路或设施故障,叮蜇人畜会造成灼伤疼痛甚至休克和死亡,在城市公园绿地、农田、林地、江河堤坝以及城乡垃圾场、撂荒地都有分布危害。

物种入侵是全球现象,有些可造成巨大危害

新京报:外来物种入侵现象似乎越来越频繁,是否如此?

刘万学:随着人类活动的日渐频繁和密集,物种在地域间、国家间的交流和传播也变得更快、更频繁。外来入侵物种在全球范围的扩散还呈现继续上升趋势,远远未达到饱和。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外来物种都会造成入侵现象,判断外来入侵物种有两个基本的标准,一个是外部境外传入,一个是造成危害。同时,入侵往往具有地域特征,同一物种,在不同的地方,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发生发展趋势。在有些地方无法生存,在另外一些地方,就可能快速扩散蔓延,造成严重危害。根据统计,全球目前造成入侵的物种,大约有三万多种。而随着人类活动日渐频繁和密集,物种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入侵趋势也在不断加快,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更频繁,这是必然的现象。国际上的研究结果显示,外来入侵物种在全球范围的扩散还呈现继续上升趋势,远远未达到饱和。

新京报:从目前看,物种入侵给我们造成了哪些严重的危害?

刘万学:外来物种入侵农业、林业、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每年造成的损失逾2000亿元。具体来说,以草地贪夜蛾为例,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高粱、甘蔗、谷子、小麦等19种作物以及5种杂草。而来自云南的实验数据显示,在百株玉米上有173头幼虫时,可造成玉米53%的产量损失,幼虫密度高的时候,有可能造成绝收。还有红火蚁,已在我国12省(自治区、直辖市)大规模扩张。再如马铃薯甲虫,是一种毁灭性检疫害虫,也是威胁粮食安全的外来入侵物种,它的危害极其严重,从幼虫到成虫都会取食马铃薯的茎叶,造成减产甚至绝产。自1991年马铃薯甲虫入侵我国新疆地区以来,过去三十年中,一直被控制在新疆地区。但近几年,曾在黑龙江与俄罗斯交界附近区域发现该虫。


草地贪夜蛾。颜晓蕊 摄

入侵物种种类复杂多样,有多种传入扩散途径

新京报:当前,我国面临怎样的物种入侵危险?

刘万学:目前,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2013年,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就发布了第一个国家性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名单,叫做《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共有52种入侵物种,包括紫茎泽兰、少花蒺藜草、水葫芦等入侵植物,也包括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等入侵动物,还包括美国白蛾、桔小实蝇等有害昆虫,以及大豆疫霉病菌、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等有害病原物。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科学院也先后联合发布《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有71种。2022年,由农业农村部牵头,自然资源、海关、环保、住建及林草总局等部门协同参与下,我国启动了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包括踏查、面上调查和重点调查等。近年来发现的草地贪夜蛾、鳄雀鳝等入侵物种,都在普查范围内。

非洲大蜗牛。廖祖兴 摄

新京报:外来入侵物种,都从哪些途径传入我国?

刘万学: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种是自然传播。比如一些入侵杂草和病原菌通过水流、风等传播,再如昆虫的迁飞,如草地贪夜蛾就是迁飞到我国的。第二种是人为传播。有些是以前人们作为有益生物而人为引种的,引种原本是为了利用它们的某种价值,没想到有的物种会变成入侵物种。如水葫芦,最早是作为猪饲料引进的,但后来慢慢不用了,这种植物在野外大量繁殖,排斥其他植物,破坏水域生态环境。再如加拿大一枝黄花,最早是作为观赏花卉引进的,也造成了入侵现象。第三种是通过货物贸易或人员流动等方式无意传播扩散。一般都是在贸易的商品、货物、货物包装、运输工具中发现的病原物、昆虫、草种等。

多种防控措施并行,早发现早预防是重点

新京报:在我国,对入侵物种有哪些防控措施?

刘万学:多年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预警监测、检测识别、阻截防控的链式防控体系。如对一些潜在入侵物种,提前预警、判断风险,做出是否有进入我国的风险,进入后可能造成怎样的危害研判。同时还会对跨境跨区域的入侵物种,研发快速检测技术,建立区域监测网络,建立阻截带,一旦发现,便通过各种方式应急防控。对已经传入且大面积发生的入侵物种,通过各种防控措施,控制降低发生与危害,阻截扩散。再如对检疫性有害生物,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最大可能地降低进入我国的可能。总体来说,在入侵前进行监测、预判,对已入侵的防止扩散,对定居的强化治理。2021年1月20日,农业农村部联合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方案的通知》,必将进一步有利于推动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新京报:在未来,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加强的工作?

刘万学: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和危害,监测预警、扩散阻截、应急处置、综合治理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加强。其中,尤其需要突出风险防范、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突出“治早、治小、治了、治好”的防控策略,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治理”,因为外来入侵物种一旦真正入侵并扩散蔓延,治理就会变得非常困难。从这个角度看,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风险预判预警机制,如建立入侵物种风险预警的大数据库,掌握入侵物种实时动态,哪些物种有可能入侵,它们从哪些地方进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来?都要有预判。另一方面也要预判的是,这些物种入侵后会在哪里定居生存、可能往哪些地方扩散,会对哪些作物、环境造成危害,危害有多大等。有了这样的预警机制,我们才能更好地判断物种入侵的风险,并最大可能的做好阻截、治理的准备。

原文链接: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6614894114938.html?shareuser=15638569441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