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进展

植保所明确葡萄花翅小卷蛾入侵种群扩散的环境适应性及遗传特征

文章来源:农业入侵生物预防与监控创新团队      作者:刘万学 杨天映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25-10-2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入侵生物预防与监控创新团队在《Entomologia Generalis》(中科院一区TOP)发表题为“Genetic structure and glob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European grapevine moth under climate chang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整合种群遗传学和生态位模型,系统揭示了葡萄花翅小卷蛾的种群遗传结构与入侵特征,明确了其在新发入侵地的扩散风险区,有效支撑早期风险防范和监管预警策略制定。

葡萄花翅小卷蛾是一种严重危害葡萄生产的全球性入侵害虫,2014年首次传入我国新疆。该研究基于全球和中国种群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I)基因开展种群遗传分析,发现其可分为三大主要遗传支系:一是荷兰种群构成的独立支系;二是主要由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原产地种群组成的支系,该支系遗传多样性丰富;三是主要由中国、巴基斯坦等亚洲新发入侵地种群组成的支系,该支系遗传多样性较低,推测其入侵过程经历了“遗传瓶颈”,且在中国种群中发现该害虫在适应入侵地环境过程中产生的新单倍型(Hap24)。研究进一步结合生态位模型和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指出,自末次盛冰期以来,葡萄花翅小卷蛾种群持续扩张,其潜在适生区与全球葡萄产区重叠范围较大,对全球葡萄生产具有较高潜在威胁。

目前,该入侵害虫已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市发生危害,而且我国京津冀和山东等葡萄种植区均是其高定殖风险区域。因此,需加强葡萄花翅小卷蛾在我国扩散前沿区的监测预警和阻截灭除工作,严防其在新疆葡萄主产区内持续扩散并进一步向其他葡萄种植区蔓延,切实保障全国葡萄产业安全。

葡萄花翅小卷蛾种群遗传结构和潜在风险区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硕士生杨天映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刘万学研究员、冼晓青副研究员和杨念婉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郭建洋副研究员、赵浩翔博士和博士生张玉参与了本研究的部分工作。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C2605200,2021YFC2600400),天山英才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专项(2022TSYCCX0084)等研究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27/entomologia/3222